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裕民中路6号
Copyright 2010 北京美丽乡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京ICP备14006838号-1

党的二十大报告把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”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主题,提出要“扎实推动乡村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振兴”,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前进方向。
菜篮子一直以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民生问题,不仅要让百姓吃的放心、吃的安心,还要吃的舒心!老话说,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最顺口的还得说是地头鲜。北京城历史悠久,物产丰富,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心与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,联合推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系列片,将为您开启寻觅京味的旅程,这第十四站就是“海淀京西稻”。
公元1692年,清康熙皇帝南巡带回稻种,在御稻苑中试种选种,并在玉泉山推广种植,历经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代130多年的经营,完成了南稻北栽的全部发展过程,并形成了与三山五园建筑景系融为一体的京西稻作体系。
2015年,京西稻作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。新时代的京西稻,将不仅是北京人难以割舍的乡愁情怀,更是京西文化的靓丽名片,演绎着新时代中国农业品牌发展进化的中国梦。
关于水稻的起源,考古界一直尚未定论。但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考古遗址中、出土了大量的碳化稻谷。这将中国种植稻谷的时间提前到了7000年前。
孟子记载:农耕始祖后稷,教民农作,种植五谷;五谷丰收,人民得到养育。
稻米被排在第一的位置,再一次证明了,中华民族的发展与稻米在华夏大地上广泛种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。
京西稻,这个栽培于公元1692年,历经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代帝王的精心经营和三百多年在京西一带的延续与传承,而形成的京西稻作文化系统,是我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。
海淀区上庄镇的京西稻保护地,背靠大西山,紧邻翠湖湿地,位于农业生产的黄金地段北纬40度。六七月份高温多雨,满足水稻授粉分蘖,八九月份阳光充足,更有利于水稻扬花灌浆。虽说现如今种植面积赶不上鼎盛时期的十万亩,但是放眼看去,依然十分壮观。
籽粒丰腴、晶莹透明是京西稻最大的特点。从先辈们的刀耕火种,到现如今插秧收割全部实现机械化,传承了几百年的优质稻谷正经历着又一次蜕变。
2015年,京西稻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。同时,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,京西稻保护性种植计划已经悄然展开。每年这里都会举办收割季活动。农旅结合,文化注入农业,是京西稻的新探索。
小小的一次农耕体验,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到祖辈们魂牵梦绕的美丽乡愁。喝水不忘挖井人,吃米不忘种稻人。
贯穿了整个中国发展史的古老农耕文明,通过一次农旅体验,变得不再那么飘渺,逐渐真实而丰满。又是一年丰收季,稻花香里说丰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