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 首 页 >   《寻觅京味》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系列报道

《寻觅京味》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系列报道(八)——北京油鸡

    来源: 北京美丽乡村网站     发布时间:2022-11-28

党的二十大报告把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”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主题,提出要“扎实推动乡村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振兴”,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前进方向。

菜篮子一直以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民生问题,不仅要让百姓吃的放心、吃的安心,还要吃的舒心!老话说,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最顺口的还得说是地头鲜。北京城历史悠久,物产丰富,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心与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,联合推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系列片,将为您开启寻觅京味的旅程,这第八站就是“北京油鸡”。


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至今仍然让人们津津乐道,但鲜为人知的是在鸟巢和水立方所在地也曾是北京的一村子,那里生长着一种北京人最喜爱的食材——北京油鸡,也叫洼里油鸡,而洼里村正是北京油鸡的起源地,今天,北京油鸡成了林下经济的宠儿,毛冠毛腿的奇特长相也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北京特色农产品。

毛冠、毛髯,毛腿、黄羽、黄喙、黄胫,五趾、六翅。如此与众不同的外部特征,便是国家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文件中对于北京油鸡的描述。

晚清诗人富察敦崇有一本记载清代北京的风俗、节日的《燕京岁时记》中写到,:“卖小油鸡、小鸭子”“二月下旬,则有贩乳鸡、乳鸭者,沿街吆卖,生意畅然。盖京师繁盛,鸡鹜之属,日则数万只。” 在老北京人的记忆里“洼里油鸡”这个称呼更加的亲切。中国的大江南北提到美食,人人都能脱口而出“鸡鸭鱼肉”,打头的就是“鸡”,而北京油鸡是高品质的肉蛋兼用型品种。



提到油鸡的出现到今天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,但不少专家学者认为,早在明永乐年间江南矮鸡、九斤黄鸡、泰和鸡、胡子鸡等诸多鸡种随移民落户北京,在漫长的杂交培育中为适应北京的寒冷,一种毛冠、毛髯,毛腿的珍稀鸡种——北京油鸡就出现了,在其后的数百年,北京油鸡在北京——这座集中国文化之大成的城池中上演了一段段传奇。

2006年原农业部发布《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》,北京油鸡作为北京畜禽类农业文化遗产代表被首批收录在该名录中;2005年,北京油鸡被北京市政府认定为首批9个“北京市优质特色农产品”之一;2013年,北京市畜牧总站建立畜禽遗传资源种质库;2017年,北京油鸡被原北京市农业局列为50项农业文化遗产之一,且位列榜首。



在过去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,为了“北京油鸡”的传承发展,政府牵头做了非常多的工作,从品种保护、到油鸡的大规模养殖,再到历史文化的挖掘,使得北京油鸡成为北京地区面向世界的一张美食名片。

1988年,清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,新中国的文化名人溥杰先生题写了“中华宫廷黄鸡”为人们开启了一段尘封的记忆,“北京油鸡”:是紫禁城中无可替代的御膳美食、是新中国开国第一宴的待客珍馐、是老舍笔下的万家灯火、更是今天北京城引以为傲的美味记忆。也正是许许多多,如北京油鸡一般独属于“北京”的这份特别,使得北京独特的文化底蕴一脉相承,生生不息。